支撐線和壓力線主要是從人的心理因素方面考慮的,兩者的相互轉化也是從心理角度方面考慮的。支撐線和壓力線之所以能起支撐和壓力作用,很大程度是由于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,這就是支撐線和壓力線理論上的依據。當然,心理因素不是唯一的依據,還可以找到別的依據,如歷史會重復等,但心理因素是主要的理論依據。
一個市場是無外乎三種人,多頭、空頭和旁觀。旁觀的又可分為持股的和持幣的。假設股價在一個支撐區(qū)域停留了一段后開始向上移動。在此支撐區(qū)買入股票的多頭們很肯定地認為自己對了,并對自己沒有多買入些而感到后悔。在支撐區(qū)賣出股票的空頭們這時也認識到自己弄錯了,他們希望股價再跌回他們的賣出區(qū)域時,將他們原來賣出的股票補回來。而旁觀者中的持股者的心情和多頭相似,持幣者的心情同空頭相似。無論是這幾種人中的哪一種,都有買入股票成為多頭的愿望。
正是由于這幾種人決定要在下一個買入的時機買入,所以才使股價稍一回落就會受到大家的關心,他們會或早或晚地進入股市買入股票,這就使價格根本還未下降到原來的支撐位置,多頭大軍自然又會把價格推上去。在該支撐區(qū)發(fā)生的交易越多,就說明越多的股票投資者在這個支撐區(qū)有切身利益,這個支撐區(qū)就越重要。
再假設股價在一個支撐位置獲得支撐后,停留了一段時間開始向下移動,而不是像前面假設的那樣是向上移動。對于上升,由于每次回落都有更多的買入,因而產生新的支撐;而對于下降,跌破了該支撐,情況就截然相反。在該支撐區(qū)買入的多頭都意識到自己錯了,而沒有買入的或賣出的空頭都意識到自己對廠無論是多頭還是空頭,他們都有拋出股票逃離目前市場的想法。一旦股價有些回升,尚未到達原來的支撐位,就會有一批股票拋壓出來,再次將股價壓低。
以上的分析過程對于壓力線也同樣適用,只不過結論正好相反。(圖二)
這些分析的附帶結果是支撐和壓力地位的相互轉讓。如上所述,一個支撐如果被突破,那么這個支撐將成為壓力;同理,一個壓力被突破,這個壓力將成為支撐。這說明支撐和壓力的角度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可以改變的,條件是它被有效的足夠強大的股價變動突破。
支撐和壓力的相互轉化的重要依據是被突破,怎樣才能算被突破呢?用一個數字來嚴格區(qū)分突破和未突破是很困難的,沒有一個明確的截然的分界線。
一般說來,穿過支撐線或壓力線越遠,突破的結論越正確,越值得我們相信,越讓我們認識到新的壓力線和支撐線。有幾個數字值得我們注意,3%、5%、 10%和一些整數的價位。跌破這些數字,往往是改變看法的開始。3%、5%和10%是針對跌破支撐線或壓力線的幅度而言。3%,偏重于短線的支撐和壓力區(qū)域,10%偏重于長線的支撐和壓力區(qū)域,5%介于這兩者之間。整數價值主要是針對人的心理狀態(tài)而言,它更注重心理,而不是注重技術。4.99元與5.00 元相差并不多,但4.99元給人的印象是跌破5元。
(南方財富網SOUTHMONEY.COM)